近日,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手機騰訊網,對12626人進行的一項題為“你還記得你們學校的校訓嗎”的調查顯示,僅46.6%的受訪者能清晰記得自己學校的校訓,53.4%的受訪者直言已經記不全。(5月6日《中國青年報》)
  校訓並不長,一般都是8個字,而且常常勒石為碑,放在學校的大門口或鐫刻在主教學樓上;如今有了互聯網,校訓又在首頁“置頂”,學生日日可見,卻為什麼有一多半的受訪者記不全母校的校訓呢?
  中青報的調查自然要回答這個問題。其中最主要的一點,就是校訓缺少特色。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王高飛說:“對於我們學校的校訓,我是真的沒有印象。我覺得是因為我們學校的校訓太沒有特色了,學校也沒有刻意引導讓我去記住它。如果校訓背後有故事,或者學校告訴我它的來歷,我可能就不會忘記了。”
  據中國高校之窗網站介紹,中國傳媒大學的校訓是“立德、敬業、博學、競先”,這是上世紀90年代初確立的,是誰提出的,是如何確立的,一概付之闕如。那時,中國傳媒大學,應該還叫北京廣播學院,但校訓中卻既看不到當年廣播的特點,也看不到現在傳媒的特點,這8個字放到任何一所學校都可以。難怪王高飛同學“真的記不得”了。而北京師範大學的校訓“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”,多貼近學校的特色!畢業兩年多的北師大郭超同學不僅能脫口而出,而且很為校訓自豪。
  遺憾的是,類似“中傳”的校訓比比皆是,而類似北師大或清華“自強不息,厚德載物”那樣的校訓又太少。博學、篤行、求是或求實、勵志、立德、創新之類大詞成了校訓的主打,有時幾所大學的校訓,也就是這些大詞前後順序不同或略有變化。
  校訓讓人過目不過心,不僅在於它的一般化,更在於缺少實踐對其內涵的豐富。如果一所高校的“篤學、博學、厚德、立德”不僅是對學生的要求,更由老師們尤其是擔任各級領導職務的老師們率先垂範,久而久之,形成校風,那自然會被學生認可並牢記。然而,現在的高校官本位、行政化雖經多年疾呼,卻揮之不去,一些校訓也就愈顯空洞。
  比如,打開重慶師大的網頁,人們一眼就能看到那高高置頂的校訓“厚德、篤學、勵志、創新”,然而,近日該校卻爆出多名教師深陷“抄襲門”的醜聞。這些以自己的行動走向校訓反面的教師,不僅玷污了校訓,也讓學生困惑,難道老師就不需要以端正的學風和嚴謹的治學來體現“厚德”,抄襲的論文,還怎麼談得上“創新”?
  所以,要讓學生真正記住校訓,以校訓規範自己現在和將來的行為,首先得教師做出榜樣,老師們,別忘了,你們的善言嘉行就是活的校訓。
  文/江錫鈺  (原標題:校訓最需要老師們身體力行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l64slvrf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