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中新社臺北11月9日電 題:於中令回憶父親於右任:每晚占據父親書桌1小時
  中新社記者 冽瑋 陳立宇
  “11歲的時候,我每天晚上占據父親的書桌1個小時,父親就沒辦法給求字的人作書,算起來,至少使一千個人沒有拿到父親的墨寶。”於右任“書道樂無邊”專題講座9日在臺北北投舉行,其子於中令如是說。
  為紀念一代草聖於右任辭世50周年,由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主辦、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執行的“於右任先生的生平與志業”、“於右任先生的書法藝術”座談會及“書道樂無邊?一代草聖於右任先生書法特展”分別於11月9日至10日舉行。
  於中令,1939年出生於重慶,後隨父去臺灣。1963年赴美留學,是一位很有聲望的計算機專家。他為人低調,很少在公眾場合露面。但得知中新社記者來自父親的家鄉陝西時,欣然接受了採訪。
  在談及父親於右任時,於中令表示,今年已75歲,印象最深的是11歲犯下的種種錯誤,父親仍寬厚待之。
  於中令說,父親一生淡泊名利,當年求父親字的人太多了,不管是在大陸還是在臺灣,只要一寫好就被人拿走。尤其是草書深為社會各階層人士所喜愛,政壇顯要、名流時賢、後學僚屬,以至販夫走卒索墨者如過江之鯽。但他11歲那年,每天晚上占據父親的書桌寫作業,按照父親寫字的速度,一個小時可以寫3幅字,那麼一年下來,至少有一千個人沒有拿到父親的墨寶。至今回憶起來,仍有負疚感。
  用一張大硯臺的照片,於中令講了個有趣的小故事。於右任先生把寫字當作一種運動,一種樂趣,每日臨帖不輟。他作書時喜用大硯臺,天長日久,裡面貯滿了一個個墨疙瘩。有一天,於中令動手把硯臺沖洗乾凈。於右任先生見之大驚,連呼“這咋辦呢?這咋辦呢?”原來他貯此物另有妙用,為寫字所需。
  2011年,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,於中令在闊別大陸61年之後,帶著濃濃的鄉愁,回到其父於右任生前念念不忘、魂牽夢縈的故鄉陝西尋根祭祖。
  他告訴中新社記者,兒時經常聽父親操著濃重的陝西方言,講述故鄉的故事,言談間敘不盡的鄉情、鄉思與鄉愁,至死難忘。自己在美國生活了40多年,回到根脈所系,感覺很親切。
  針對於右任書法藝術如何傳承與弘揚的命題,於中令說,他欣慰地看到父親的愛國思想和書道精神在海內外備受推崇,海峽兩岸,都在努力發揚父親的愛國思想和書道精神,作為於氏傳人,深感責任重大。
  身為計算機專家,於中令對中國書法藝術的“認同”別開蹊徑,他指出,中國書法的傳承和弘揚一定要創新,要與時俱進。“我一直從事計算機的研究和應用,現在是網絡時代,計算機對於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的影響很大,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,在電腦上用毛筆書寫而不影響中國書法的筆墨神韻應該不成問題,這樣可以幫助年輕人更好地學習書法。”(完)  (原標題:於中令憶父於右任:每晚占據父親書桌1小時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l64slvrf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